黑臭水體治理與修復技術分析
國內現有的黑臭水體處理方法可簡單分為物理處理、化學處理、生物處理三大類。
物理處理技術
(1)控源截污。控源截污是從源頭控制污染物進入河道,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也是其他技術措施的前提。一方面要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包括對城區雨污分流制的改造,對已建損壞的管道進行修復、翻建,對沿河污水排放口的截留處理。對于無法截留的污水,可采取分散式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另一方面要對雨水進行處理利用,可結合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LID)、初期雨水控制與凈化等技術來控制徑流中所帶的污染物,阻止污染物未經處理進入河道,緩解治理的壓力。
(2)底泥疏浚與修復。河道底泥作為水體污染物的聚集地,且向上覆水體釋放污染物的源頭,要達到對河道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務必要對底泥進行疏浚修復處理。目前,按處理位置的不同對黑臭底泥的治理技術分為異位處理技術和原位處理技術。異位處理技術主要是把底泥移至他處進行處理或處置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底泥的環保疏浚;原位處理技術是指在原地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減少受污染底泥的容積,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物的溶解度、毒性或遷移性,并阻止污染物釋放到水體。通常可分為原地覆蓋技術、原地隔離技術和原地處理技術。
化學處理技術
化學處理常見的方法有強化絮凝、藥劑殺藻、活性炭等,主要是采用絮凝沉淀技術,自然水體存在的混凝現象對水質轉變有十分顯著的影響,水體顆粒物及溶解性的毒害物質通過自然混凝沉淀、遷移、轉化,逐漸恢復水體健康。
生物處理技術
(1)微生物強化凈化。首先是在黑臭水體污染河道內投放微生物營養物質,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及發育,二是采用生物膜技術,三是直接在黑臭水體污染中投放經過實驗培養篩選的多種微生物菌種。生物促生技術顧名思義是指促進自然界污染物降解者-微生物的方式創造自然降解功能的環境,將受污染水體的自凈能力提高的方式,對有機污染物的分級速度加快;生物膜技術主要是指在某些載體表面附著微生物,呈現一種膜狀的現象,通過對污水的接觸使得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對有機物的營養成分進行攝取的方式進行相應的同化現象,最后達到凈化污水的效果;而現階段現實生活及治理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微生物制劑主要是各種菌劑、有效微生物菌群、生物活性液等物質。光合細菌及硝化細菌等,具有一定的治理意義。
(2)水生植物凈化。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植物分別為沉水、挺水、漂浮及浮葉植物等,具體的包括浮萍、香蒲、蘆葦、金魚藻、蔣菜、狐尾藻、分演練及睡蓮等,沉水植物修復、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等均屬于治理的主要形式,現階段最為常見的技術及最具有前景的技術為培育植物新品種、并對其進行組合、凈化等;方便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能夠根據實際的黑臭水體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修復凈化方式,提高修復凈化的效果。
上一個:黑臭水體治理的現狀
下一個:黑臭水體一般檢測什么指標?
本公司支持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2018年修正)實施的關于違禁詞、極限詞的使用規定,為了不影響消費者,在此鄭重說明:公司產品圖片、標題、以及詳情頁面及網站等其他地方涉及的此類用詞,在此聲明全部失效;個別描述詞只是針對產品參數和性能的描述與廣告法中的極限禁用詞無任何關系及連系,請廣大消費者知悉,以上不作為賠付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