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治,為何太湖的藍藻問題依然存在?
“只有控制好各區域上游原水的水質,太湖整體水質才有望徹底好轉。”無錫市藍藻治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錚惠分析:藍藻打撈處置能力再強,都始終偏重于末端治理,要根本性改善太湖水質,必須從源頭發力,從入湖河道開始治理,從岸上生態修復著手。
問題表現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湖州市治水辦副主任李濤分析,太湖每年入水的總氮、總磷等指標,總量仍然超過太湖自身消納能力。即便“引江濟太”工程每年為太湖“換水”約50%,但太湖北岸原水的Ⅳ類水質,依然“拖了后腿”。
“太湖流域沿線城市的迅速發展給水環境帶來的壓力不小。”國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有關專家分析:這些年,無錫、蘇州、湖州等城市關停了數以千計太湖沿線的化工企業,但相較十幾年前,周邊許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等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以無錫為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當地常住人口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增長了108萬;與此同時,無錫的GDP總量也增長了足足一倍有余。
在這樣的發展節奏下,太湖水質能從Ⅴ類水提高到Ⅳ類水,已實屬不易。專家分析,2020年太湖湖體氨氮、總氮、總磷較2008年分別下降80%、51%、10%。
治理并非一家之事。太湖治理的突破口在一體化協同治水。太湖流域面積廣、涉及省市多,太湖流域面積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蘇占52.6%,浙江占32.8%,上海占14.0%,安徽占0.6%。隨著太湖治理的邊際效應逐漸顯現,如果僅是“一地治水”,想要徹底治理好太湖,難于上青天。如今,沿湖各個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號角下,正打破行政界限,成為“聯盟軍”。
今年3月,湖州治水辦就通過江蘇提供的衛星遙感數據,對聚集面積約4平方千米的“藍藻”泛濫區域進行協同“圍剿”。
共享的不僅是數據信息,兩地間的人員、船只也實現了“共享”。受季風影響,無錫和湖州暴發藍藻的時間正好錯位,一旦出現防控能力不足,上半年湖州就會把打撈船開往無錫、幫無錫打撈,下半年則反之。
近年來,太湖沿線城市達成聯防聯治的相關協議,共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生態治理格局。
去年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湖州和無錫簽署了關于建立太湖藍藻防控協作機制合作協議,建立“十項機制”:統一規劃、項目準入、聯合執法、生態修復、信息共享、聯合巡查、交叉檢查等十項機制,通過共建共治,共同提升藍藻防控水平。
“在協同合作機制下,湖州借鑒無錫的藍藻治理模式,制定了藍藻防控方案,并在沿湖設置圍隔阻擋、藻水分離站,引進加壓控藻船等裝備,提升自身治理效能。”湖州市治水辦副主任李濤說。
湖州市吳興區“水韻湖城”太湖流域湖溇河漾水生態系統項目開工現場。
本公司支持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2018年修正)實施的關于違禁詞、極限詞的使用規定,為了不影響消費者,在此鄭重說明:公司產品圖片、標題、以及詳情頁面及網站等其他地方涉及的此類用詞,在此聲明全部失效;個別描述詞只是針對產品參數和性能的描述與廣告法中的極限禁用詞無任何關系及連系,請廣大消費者知悉,以上不作為賠付理由。